五根清代沉船出水的十两金条于1月18日在美国StephenAlbum拍卖公司加州钱币专场上全部溢价成交。众所周知,“海上丝绸之路”在古代中外经济贸易及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这五根金条出自哪条沉船?又与我国水下考古事业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从这五根沉船金条说起,聊聊它与中国水下考古事业30年不得不说的那些事。
十两金揭开沉船宝藏
美国StephenAlbum拍卖公司1月18日举办的加州钱币专场上,有五根清代沉船出水的十两金条颇为抢眼。其中包括臣记金条一件、元记金条三件及无字金条一件,均是1984年于荷兰“Geldemalsen号”沉船中打捞出水的,全部保存完好,起拍价均为2.2万美元,最终五根金条成交额为271425美元,约合人民币170余万元。
这五根金条颇具传奇色彩,据此前史料记载,1746年9月,荷兰建造了六艘新货轮。贾恩·范·鲍塞尔作为其中一艘货轮的主人,依照传统以家族在海尔德马尔森的庄园命名。
1752年1月3日,经过16天的航程后,“海尔德马尔森”号在接近赤道附近时撞上了一块礁石而沉入大海。根据海牙国家档案馆保存该商船的清单,船上货物包括有:147块金条或元宝、203箱共239000件中国瓷器、687000磅中国茶叶和一些纺织品、漆器、苏木、沉香木。
被世界考古界称作“水下文物克星”的英国职业海上捞宝者迈克·哈彻,1984年在荷兰东印度公司尘封的档案馆里读到一条信息:“1725年冬,‘海尔德马尔森’号中国商船满载着瓷器和黄金,在广州驶往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途中触礁沉没。”此后,哈彻费尽心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打捞,终于在中国南海海域成功地将那艘沉船打捞出海。船体基本被侵蚀不见,只剩下了金子、青铜和瓷器。随后他将沉船拖入公海藏匿,并将船上几十万件瓷器人为地毁损过半。
32年前曾亮相佳士得
1985年,哈彻拿出“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将船上剩下的23.9万件青花瓷器、125块金锭和其它一些文物,全部拉到当初的航运目标地——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去拍卖。1986年5月1日,佳士得将160,000件瓷器与125块金锭全部卖出,总价共计3700万荷兰盾,相当于2000万美元。
国家文物局派出陶瓷专家耿宝昌、冯先铭两位先生,前去阿姆斯特丹一探究竟。尽管无例可循,但大家都想到了一件事:买回来,于是,他们携带了3万美元。拍卖行把优先竞拍的待遇交给了中国人——1号牌。可是,在整整3天的拍卖中,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得到,因为每件瓷器的起拍价,都在估价的10倍以上,3万美元形同废纸。
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拍卖会
1999年11月,迈克·哈彻先生和德国纳高拍卖行在斯图加特火车站搭建了一个1500平方公尺左右的拍卖品展场,按照一艘名叫“泰星号”的中国清代沉船原样复制了一个巨大的模型船,模型上陈放了35万件货真价实的沉船遗物。
1822年1月,当时中国最大的一艘帆船“泰星号”(The Tek Sing,意为真的星星)从厦门港出发,驶往古称爪哇的印尼。船上当时载有2000名左右的乘客及船员,以及由居住在印尼的中国、日本、英国、瑞典和法国富商们订购的多达上百万件的德化陶瓷。不幸的是,当船驶到苏门答腊和爪哇岛之间的海面上时,船体触礁并迅即沉没。
170多年后的1999年,迈克·哈彻在经过数月的勘探后,终于发现了这艘商船。百万件德化瓷器,哈彻只挑选了36.5万件精品,而剩下的60多万件全都被他砸得粉碎。
1999年11月17日至25日,德国斯图加特火车站人山人海,来自欧、美、日各国以及中东阿拉伯的商人蜂拥而至。除现场拍卖外,纳高拍卖行还采取了邮寄出价、电话出价以及网上竞拍等方式。
在此之前,纳高拍卖行还建立了“泰星号”网站,除了在斯图加特城火车站搭建“泰星号”模型,现场展出部分瓷器外,哈彻还把部分展品运往澳大利亚、亚洲、欧洲和北美的11个城市巡回展拍。
这次拍卖创造了世界拍卖史上的几个先例:对拍卖会所进行的整体包装无论从组织到策划,其精致程度、所投入的资金量均创下了历次拍卖会的最高纪录;同一种类的拍品多达35件,打破了历次拍卖会的拍品数量纪录;毫不牵强地将拍品与它的凄美身世打包出售,打破了历次拍卖会“只卖商品、不卖故事”的形式纪录;连续9天的现场拍卖,打破了历次拍卖会的单次拍卖时间纪录;打破了此前历届拍卖会参与人数的最高纪录;此次拍卖的35万件拍品全部成交,成交总额高达3000多万德国马克,创下了历次拍卖会的成交率纪录,被有关国际专业机构公证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拍卖会”,其创下的拍卖史纪录,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拍卖进行到最后一天,德化县政府只能以有限的一点资金,通过侨居德国的福建德化籍华侨郑德力博士买回了其中的72件普通瓷器。现在这些瓷器就珍藏在德化陶瓷博物馆内,以此纪念那场被称之为“东方泰坦尼克”的海难,并展示德化瓷器辉煌的过去。
在哈彻拿出“无人认领的沉船允许拍卖”的国际公约,将“海尔德马尔森”号沉宝交给荷兰佳士得拍卖行时,国家文物局文物处的杨林翻遍了国际海洋公约、世界各国海洋法,却找不出任何一条能制止此事的法律依据,而当时我国的法律,对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一片空白。
当陶瓷专家耿宝昌与冯先铭空手而回后,他们联名向国家相关部门写了一份报告。随后,国家科委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国家文物局组织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单位召开座谈会,达成的共识是:开展中国水下考古事业。
昔日“海上丝绸之路”的宝藏之劫,唤醒了中国的海洋意识。“南海Ⅰ号”是迄今为止我国水下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2009年12月24日“南海一号”博物馆对外开放。据悉,到2017年11月,已出土文物21000余件套、标本2600件,其中瓷器19000余件套、金器180件套、银铤183件套、铁器84吨、铜器170件套、铅锡器85件、竹器13件,木器46件,漆器28件、石器25件、铜钱约17000枚,以及大量动植物标本、船体构件等。而“南海Ⅰ号”的考古历程,同时也是中国水下考古的真实写照。它历经了偶然发现、水下调查、整体打捞、全面发掘。凝结于这艘沉船考古过程中的智慧,折射出的是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态势。
1987年,被称为中国水下考古元年,“南海Ⅰ号”的发现与“水下考古工作协调小组”、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室的成立,并称为三大标志事件。中国水下考古事业也正是从1987年起步,至今已有30年,在此期间做了大量的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并对一些重要的水下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抢救性水下考古发掘,取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发现和大量珍贵的水下文物资料。
2007年7月24日,我国宣布首次水下文物普查全面展开,沿着1.8万多公里长的海岸线,重新审视自己的海洋历史,守护并开拓我们的海洋文明。2008年上半年在南日岛、湄洲湾海域进行水下考古,发现宋元—明清时期的多处沉船遗址。2009年5月30日,历时20天的西沙群岛水下文物普查结束,新发现五处水下遗物分布点、七处水下沉船遗址。2017年9月11日,历时30天的庙岛群岛海域水下文物资源普查工作圆满结束,调查海域面积达1700万平方米,排除水下疑点10余处,新发现水下疑点3处。2018年1月7日,四川省岷江江口河道“张献忠沉银”水下考古进入第二阶段。在2017年11月28日“海上丝绸之路沉船与贸易瓷器国际馆长论坛”上,提出将联合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申遗,就中国而言,目前申遗城市有泉州、广州、宁波和南京。
在中国日益走向海洋的21世纪,国人的海洋意识不断增强,更加关注海洋开发和海权维护,国家文物局将开工建设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南海基地,实施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列入2018年重点工作。2月11日,国家文物局向社会公开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水下文物保护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意见,新增了严禁盗捞、哄抢、私分、隐匿、倒卖、走私水下文物等违法行为,严禁对水下文物进行商业性打捞。
今天,几乎任何一场有关中国文物的拍卖会都能看到南海文物的踪影。迄今为止无人知道海底究竟有多少沉船,但沉船蕴藏的巨大财富总是能激起人们无限遐想。
-- 来源:中国拍卖行业协会网 -《中国拍卖》2018年4月刊
地址:甘孜州康定市西大街141号弘合家园主楼第五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