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旨殹剑锋芒来袭
2017年秋季的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一把越王旨殹剑,锋芒出鞘。其错金银鸟虫书铭文不仅记载了越王翳的史实,而且为解决越王丌北的名字在越王兵器铭文中的准确释读提供了依据,同时剑格书写形式也填补了越王旨殹剑过渡到越王丌北剑之间的缺环。其制作一流,铭文精美,保存完好,流传有绪,不愧为越之重器,国之瑰宝。
文/长歌
2017年12月10日《国家宝藏》第二期节目中,湖北省博物院亮出了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剑”。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战争是古代社会最主要的两件大事,作为最重要的战略物资——青铜,以复杂的铸造工艺制造了华美的青铜礼器;以精良的材质携手智慧的工匠制造了所向披靡的兵器,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青铜时代。越王勾践之所以能称雄东南,成为“春秋五霸”之一,与他拥有举世无双的宝剑分不开。
2017年12月23日20:41时,西泠印社2017年秋拍“中国历代青铜器专场”上,众人瞩目的封底标的“战国青铜错金银越王旨殹(不光)剑”以800万元起拍,最终以910万元落槌,加佣金以1046.5万元成交。拍前估价800万至1200万元。
这柄青铜时代的王剑——越王“不光”剑,全长49.5厘米,宽5厘米。越王勾践剑“劈开了春秋与战国”,而这柄生于战国中期的越王“不光”剑延续了春秋的制式,以短剑之躯立于乱世。
越王剑重归故里
战国青铜错金银越王旨殹(不光)剑,为越王勾践后世孙、越王朱勾之子、越王翳(不光)所用。据有关资料并经实物勘对,此剑原为卢芹斋旧藏,出土时间、地点皆不详。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卢吴古玩公司售于日本藏家塩冶金雄,著录于1938年日本出版的《塩冶金雄收集品》书中,1976年日本新田美术馆作为开馆纪念品出版的《名品图录》中,也著录是剑。在已知的数把越王旨殹(不光)剑中,此剑在工艺、书法上皆属上乘,是越国青铜铸造技术的代表。古越国即在今杭州,此剑重回故地,王者归来。
错金银鸟虫书铭文
此王剑的剑格及剑首有错金银鸟虫书铭文,铭文共计三十字之多,不仅记载了越王翳(不光)的史实,剑格铭文竖写横列,在以往所见传世或出土的越王者殹剑(包括越王不光剑)中尚是首例,填补了越王者殹剑过渡到越王丌北剑之间在剑格铭文书写形式上的缺环,为解决越王兵器铭文中的准确释读提供了一把钥匙。
剑首的铭文10个字,环绕一周。其中5字错金、5字错银:戉王旨殹自乍(作)用佥(剑)。隹(唯)古。剑格20字,错金银铭文,铭文的大意和剑首铭文相同。剑格的铭文排列形式特殊。
剑铭文所出现的“旨殹”二字,为首次在越王不光所用之器中发现。铭文中的“戉王”就是“越王”。越国国名青铜器铭文一般写作“戉”。“旨殹”,就是越王不光。其中“旨”是“者旨“两个字二字的省略,读为“诸稽”,是他的氏称,“殹”是名字。所以这一句连起来就是“越王‘者旨殹’自作用剑。”其实越王剑基本都是模式,勾践剑上铭文大意也是“越王勾践自作用剑”……此外,“古”字,或为装饰用字。
新发现的这件越王旨殹剑铭文,已经揭示出所谓“丌北古”的“古”字实为装饰用字,并非用来作越王的名字。因此,所谓“越王丌北古”名字的理解,也应作如是观。“越王丌北古”,应该正名为“越王丌北”
铸剑工艺绝无仅有
越国制剑天下第一,越王剑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价值不菲。《越绝书》记载,有人出价“有市之乡二,骏马千匹,千户之都二”购买勾践的纯钧剑,相剑师薛烛认为不能卖。因为“赤堇之山已合,若耶溪深而不测,群神不下,欧冶子即死,虽复倾城量金,珠玉竭河,犹不能得此一物”。即物质条件和铸剑工匠都没有了,名剑成了不可再得的无价之宝。当时造剑名家欧冶子、干将作的一把宝剑的归属,甚至能引起国家之间的战争。
越王旨殹剑,宽剑格,剑茎部位配有二个铸着较细纹饰的箍,剑茎与剑首之间可以看到明显的铸接痕。越王剑到杭州后,西泠拍卖为其拍了X光片,照片显示,剑柄的内部结构完全符合春秋战国时期分节铸造、装配美化的铸剑工艺。
从X光片图中,可以看到此剑的内部结构。剑格和第一道箍之间,在茎的内部有一长方形的结构,这个“芯子”与前面的剑身为一整体,是铸剑身时一次铸造而成,为的是在铸接格与茎时,有更多的铸接面积,以保证铸接后的牢固。在靠剑首的茎部,有三条明显的铸接痕迹。X光片中这些黑色痕迹的产生,也是由于铜液进入范腔后,遇到金属快速收缩造成的。
可见,这把王剑采用了典型的战国时期青铜剑铸造工艺:分段铸造加铸接。第一步,分别铸造出剑身和剑首。第二步,把剑身和剑首的毛坯进行加工打磨。第三步,将剑身夹在范中,铸接剑格包括剑茎的一部分。最后铸接剑首,使剑成为整体。
剑茎部的直径变化,是从靠剑首一侧的纹饰箍处相对细,往剑格方向越来越粗。在靠剑首一侧的纹饰箍与剑茎之间,白色箭头所指之处,甚至可以看到缝隙。靠剑首一侧细,靠剑格一侧粗,这样的结果,便于箍与茎的紧密配合。按茎的外径尺寸加工纹饰箍的孔,待纹饰箍的孔与茎配套后,将箍从茎的埠穿入,直到穿不动,成为紧配为止。也就是说,制剑名家分别铸造出剑身、剑首及纹饰箍,在将加工好的剑身夹在范中铸接剑格与剑茎,将茎部加工后穿入纹饰箍,再铸接错好铭文的剑首。
越人三弑其君
没有一个王,背后是没有故事的。不光,勾践第四代孙、战国第五代越国君主。公元前410年到前375年,在位36年。越国共传8代,历160多年,不光被历史学家看作是越王朝转折时代的一位国王。《越绝书》、《吴越春秋》中都列出了早期的越王世系,史书中记载的越王翳、不光、不扬、戉公殹指的都是2017西泠秋拍这柄越王剑的主人。
勾践之后,越国三代发生了弑君的事件,所谓“越人三弑其君”。越王朱勾是战国初期的一位非常重要的越国君王,其在位时间为公元前449年至前412年。越王勾践之后的子越王鹿郢和孙越王不寿继续秉持了勾践礼义相待诸侯的政策,延续了越国的霸主地位,这一局面在朱勾篡位后遇到突变。越王朱勾弑父篡位,使得越国国风突变,为后来中期越国不断出现的弑君现象埋下了伏笔。
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为了继承王位,连续谋害三个王子。随后,豫又挑唆越王,企图除掉太子诸咎,遭到越王拒绝。不光不愿意杀诸咎很好理解,毕竟舐犊情深。但诸咎却是心狠手辣,他担心自己被害,先赶走豫,后发动政变逼宫,最终杀害了不光。然而诸咎也并没有多活几天,很快他便被越国人杀死,越国拥立他的儿子错枝即位。从“诸咎之乱”后,宫廷中不断上演弑君弑父的悲剧,越国贵族间的互相残杀,造成越国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越王勾践开创的霸业也走向衰落。
越王翳指挥伐齐 迁都回吴
公元前404年,越王翳凭借强盛的军事实力,发兵讨伐齐国。齐康公比较荒淫,不理政事。齐国真正的执政者田和,地位尚不稳固。另一边的缯国(今山东枣庄)倚仗齐国的势力,轻视越国。越王翳闻讯大怒,下令讨伐缯国,一战将其攻灭。
公元前391年,齐国的田和索性把齐康公迁于海岛,夺取了齐国的统治权。越王翳发兵进逼齐国边境,齐国大将向田和请求反攻越军。田和不敢与越国正面交战,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回答:“先君有遗令曰:无攻越!越,猛虎也!”
越王勾践为了称霸中原,把越国的都城从会稽(今浙江绍兴)迁移到数千里之外的山东半岛的东南海岸附近的琅琊。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承认田氏齐国为诸侯,田齐虎视越都琅琊。越国面对齐、楚日益强盛,在中原难以维持霸权;而吴国旧贵族意图复仇,必须加以防备。琅琊远离江南,军队和物资运输都很困难。权衡再三,王翳三十三年(公元前378年)被迫迁都吴(今江苏苏州),加强对吴越地区的控制。同时,北方的越人开始大批返回江南,并迁居到岭南。但是,越国并未放弃琅琊,依然视作北方都城。
--来源:中国拍卖协会网-《中国拍卖》2018年1月刊
甘孜州康博拍卖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康定市西大街141号(甘孜州弘合民爆公司综合大楼第5层)
联系电话:0836-2823779
地址:甘孜州康定市西大街141号弘合家园主楼第五层